如埙如篪网如埙如篪网

学习时报刊文:谨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几个误区

所谓用智,就是用自己的智力去知物,以己知彼,终无所之,随物而动,丧失自己的主体性,故不能物来而顺应。

《德充符》记载庄子同惠施的一段对话说:惠子谓庄子曰:‘人故无情乎?庄子曰:‘然。[70]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八。

学习时报刊文:谨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几个误区

沿着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,必然走上道德情感论,发展为道德形上论,提倡出于情感而又超情感的道德理性,以此解释人的本质,说明人的存在。[30] 当喜、当怒之间,有一个当然之则,这就是理,也就是性。[69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一。佛教哲学所说的本觉真心、清净自性心,就是这样的心。所谓万法惟心、一心所作、无心外法,都是讲这个心。

把这种乐投射到鱼的生命活动中,就会感到鱼也有一种乐。这两种过程实际上是自我实现与自我体验的过程,它们作为情感体验和意向活动的两个方面,实际上是互动的、双向的,不可分离的。以身观身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
返回到自家身心,明白自己的善良本性,这就是思诚,并不是思其在天之诚,因为天道之诚无非是心的本质存在,离心无所谓诚。……识心见性,自成佛道。诚者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自通就必然能够与物冥合,物就其最终意义而言,是在内者,不是在外者。

垢实无也,在妄想中是垢耳。很清楚,这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影响的结果。

学习时报刊文:谨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几个误区

作为自为的存在,它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。所谓至人、真人、神人,都不是对外界事物有什么特别的认识,而是忘掉外部知识,甚至忘掉自己的形体和聪明,进行自我反观、自我体悟的结果。[36]《老子》第三十三章。换句话说,天(即自然)已经内涵在人的本性之中,变成了人的内部存在,所以是在内者,如果在人性之外求知其所不知,求得其所未有,那就是人在外,因为离开了自己的内在本性而另有所求,其所求者必是在外者。

[75] 这是从空的方面说,一切皆从因缘而生,本来皆空,了解这一点,妄念自然止息,不分内外,则实性自现。自然是内在于人而存在的,自然就是人的内在本性。道生还提出知识和信仰、认识和觉悟的关系问题,进一步表现了传统思维的特征。孟子说: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

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,首先要认识自然之理。关于乐,以后我们还要讨论,现在只讨论仁。

学习时报刊文:谨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几个误区

有了主客的分别,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妄想,则愈求愈远而不能认识佛性我。唯识宗在进行意识分析的时候,坚持性与相,即主观与客观的分别与对立,而最后诉诸永恒的法性、法身,即客观本体。

[70] 此说来自《大乘起信论》。佛教本来是追求彼岸永恒的宗教,佛教哲学是论证永恒、无限存在的哲学,不管是有神论的,还是无神论的(这一点一直有争论),都主张彼岸永恒的存在,并主张能与所、性与相,即主观与客观的区别。心学派真正把心与理合一了,穷理之学就是尽心知性之学。所谓无有心,是无有生灭之心,并不是无有空寂之理、真实之心。儒家则重视有机整体性,智仁勇统一,真善美合一,不作概念分析,强调内省。王夫之曾经明确地区分了物理和性理,指出:凡言理者有二,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,一则健顺五常、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。

道家炼丹术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化学反应之类,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发展起来的。因为吾性自足,不待外推,求外愈多,则吾性愈损。

[24] 庄子这里所说,也是一种客观的认知思维。自知其性,这是分内之事,不但可以做到,而且应当做到。

仁者体之存,知者用之发,是皆吾性之固有,而无内外之殊。要真正认识佛性,产生信念,还需要入照即顿悟,因为佛性是我本来自有的,并不是从外边得来的。

在这里,性相已没有区别,内外已完全合一。正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主体思维的一般原则,经过孟子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样,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了自反思维的一般原则,经过庄子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比如,朱熹和陆九渊有很多争论,许多人认为两人的思想有很大区别,但是对于陆九渊的良知良能之说,朱熹不仅不反对,而且称赞说:陆子静说良知良能四端等处,且成片举似经语,不可谓不是。因此,他们仍然接受理具于心而为性的传统思想,以确立和认识性理为根本任务。

因为后者是认识的再认识,离不开主客体的对立关系。故义理之悦我心,犹刍豢之悦我口。

他实际上把佛性变成了人的内在的本质存在。四、察己以知 现在,让我谈谈玄学思维。

程、朱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,从一定意义上说,对传统思维确实是一个突破,特别是朱熹,他主张一物有一物的所以然之理,都需要一一穷格,并且运用了推类等逻辑方法,以求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。这是天人合一论的主体思维。

只有中国哲学才十分重视并主张内向的自我反思、自我直觉。真知是对道的认识,而道是不能作为对象去认识、去把握的。[37]《老子》第五十五章。他所谓格物,就是正物,即正其不正以归于正。

它是绝对永恒的,性者,真极无变之义也,即真而无变,岂有灭耶?[64] 真实无灭当然是永恒的存在。儒家提倡诚和仁的哲学,就集中地表现出自我反思型的主体内向思维。

这正如庄子所说,从天地一指、万物一马的整体观点看,事物本无彼此,本无对待,也不能区分。他们否定了心体即性之说,更反对心即理说,从而区分了主体与客体、主观与客观的界限,把格物致知说改造成客观的认识论,是对传统思维的一个很大的发展,有可能发展出科学的理性思维。

心学派则更坚决更彻底地坚持内向思维。学佛无非是在别人的启发和指点下,知道自家心里原有佛性而已。

赞(69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>如埙如篪网 » 学习时报刊文:谨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几个误区

友情链接: